close

文:翁婉君·2005年7月中

當你認真張開耳朵,探聽遙遠的香港音樂,在2005年中旬的今天,你發現自己已經收集了一些名字,例如林一峰、The Pancakes、Ketcup、My Little Airport、嘉琳、In Love、The Marshmallow Kisses、王菀芝等等。再往時間的前端探尋,還有你一直敬賞不已的黃耀明、黃耀明組織起來的人山人海、從Beyond獨立出來的黃貫中、葉世榮、還有粉紅A、大頭佛、在草地上等等等等。

  原來,這年頭的香港樂壇,不再只有陳奕迅、Twins、容祖兒、陳慧琳這些完全流行主流的歌手。如果當年創作量豐富驚人的雷頌德是你敬仰的偶像,那么這個時候,你或許可以把他的名字暫時收起來,重新認識香港近
年比雷頌德的作品更精緻真誠的香港Indie(獨立音樂)。

indie運動,2003經已展開

  早在2003年,香港的獨立樂團就開始發聲,像一股緩緩流動的清流慢慢清洗平庸流俗的香港樂壇。粉紅A、在草地上、林一峰、四方果、壞碑唇等是較早出現的香港獨立音樂人,他們的專輯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沒有數以萬計的唱片銷量,但他們的歌曲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後來陸續出現的The Pancakes、Ketcup等人,以及在黃耀明極力捍衛並推廣香港獨立音樂之下,香港indie的氣勢是越來越壯大了。

  年代不同了,並不是所有的獨立樂團皆由憤世忌俗的長髮青年組成,那些吶喊的聲音只是香港獨立音樂的一部份。香港的新生代聽著許冠傑的市井民歌長大,中學時期穿著校服舉著和平手勢為Beyond瘋狂,後來經歷黃耀明及他的人山人海把電子音樂玩得純熟的年代,一路走來的音樂薰陶,也許就造就了今天的indie音樂人。所以,你看80年代出生的林一峰,如今只是一把吉他、一支長笛,還有專輯中稍微在混音部份作出改變,就把香港新生代indie“小而美”的特質徹底地展現。如果說許冠傑是一個音樂世代的表表者,接著是Beyond、黃耀明,然後林一峰就是這一個世代香港獨立音樂的代表之一。

不做大課題,著重小而美

  走過了忿懣吶喊的歲月,目前出現的香港indie其實完全可以走向主流。他們的音樂和一些高素質的主流音樂非常相似,不同的只是在於,創作最初的目的和動力。一首歌曲被生產的目的其實對歌曲所能流露出來的感覺有著莫大的關系。這是為什麼有些流行音樂沒有生命沒有感覺,它填補了你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然後就什么也不留下地開始被遺忘。

  香港其實並不是我們在電視劇裡看見的一面倒的繁華盛世。也許香港動畫《麥兜》裡的香港和市井小民更能表現出那個真實的香港。所以,這一個世代的香港indie,最值得推崇的是他們已經不再談回歸之類的政治大課題,你看林一峰的歌詞,他要說的是一個他懷念的年代,裡頭有雪糕車,有小玩意兒“包、剪、dub”,有香港青年的希望,有延續下去的民歌清新。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世界和平所感觸,更多能觸及人們心裡柔軟部份的,反而是和生活緊緊相扣的小題材,小希望。林一峰只是其中一個被參考的獨立音樂人,香港indie還有更多讓人動容的創作都是依循著青年們的想望去創作的。而香港青年的想望,和你我一樣,我們都只是不想長大,只想要永遠天真下去。

  這幾年香港獨立音樂開始出現的“小而美”現象可以被這么解讀──一些新的樂團品種,簡單的雙人組合(最多三個人),然後以簡單甚至是玩具樂器來輔助音樂創作。其結果卻反而創造出好玩、清爽的編曲感覺。而這些indie的主音通常有著乾淨的唱腔,而簡約的歌詞是彼此共同的特徵,例如My Little Airport、In Love到最新出現的The Marshmallow Kisses都可歸類為這種接近cutie-pop的風格。

  去年聖誕前夕,香港獨立廠牌89268策劃了一場“Come Out And Party”的熱鬧演唱會。在兩個小時的表演時間裡,台前是香港新生代樂團組合的落力演出,背后的屏幕上卻依次秀出了香港搖滾樂壇從萌芽而至發出短暫火花的舊照片。緩緩的畫面不斷切換,台下的觀眾幾乎都能叫出照片裡那些熟悉又懷念的名字:達明一派、太極、軟硬天師……一直輪到Beyond,屏幕上打上了“光輝歲月”四個耀眼的大字。

坦然向舊時代告別

  那是一場向搖滾前輩們致敬的演出,也大聲地宣告了香港indie新浪潮之來臨。畢竟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那翻唱日本歌曲蔚為風潮、偶像藝人壟斷樂壇的時代裡,像達明一派、太極甚至Beyond這些勇於衝撞的名字都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如今我們回望那個時候,這批先驅樂團至多只帶進來了一些西洋樂風(其中大部份玩的都是Pop-rock),且還時常身不由己地必須不時靠攏主流音樂。那確然是一段草創年代的艱苦歷程,要一直到1995年左右,陸續在一些小唱片公司的帶領下,香港才零星地出現了真正致力於表達自我的獨立音樂。

  比起主流樂壇的熱鬧有餘底蘊不足,香港的獨立樂壇雖然市場狹小,但勝在夠堅持,也漸漸累積了不少聽眾。繼早年AMK、Black & Blue,到中期玩英倫搖滾的壞碑唇、普普樂團,以及近年人山人海諸子的迷離電氣;當然還有農夫、pancakes、林一峰、假音人等各自風格百花齊放,香港的indie音樂從原本抄襲西洋搖滾而至擁有了更多元化的音樂層面和版圖,新一代的樂手已坦然向悲情的舊時代告別。

從空窗期到繁華盛景

  一向被喻為功利至上的香港社會,indie的存在不是容易的事。不偌台灣搖滾文化的擁躉者眾,香港indie歷經整整十多年的空窗期,沒有傳承,沒有可以學習的對象,要彌補之間的空白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前無古人,反而得以讓年輕的音樂人毫無包袱地大膽揮灑創意,任意遊走在復古和前衛、傳統和電幻之間,終於在今天打造出了一個百家爭鳴的indie繁華盛景。

  香港獨立音樂如今已有凌架台灣搖滾的趨勢。他們的音樂作品早已跨越了語言的界線,一張專輯裡經常可以聽見各種語言的歌曲,這應該和香港文化中西合璧的奇特結構有偌大關係。年輕的一輩皆可以毫不困難地用華語粵語和英語來創作,進而增加了音樂作品的可塑性。比起台灣搖滾逐漸本土化,或者中國大陸強調“純正”的中文搖滾,香港的indie反而走出了這些框限。

  事實上,香港近年湧現了不少以清新風格和可愛曲風取勝的獨立歌手和組合,甚至如林一峰和Pancakes等人亦在電影歌曲和舞台劇裡跨界演出;加上獨立廠牌精心打造的品牌明星,或者“滲入”主流音樂的製作,我們幾乎可以預見香港獨立音樂將逐漸被廣大聽眾所接受。香港前所未見的indie勢力,也將持續帶來不少衝擊和期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dase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