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該系列是臺灣誠品股份有限公司下出版的《誠品好讀》期刊中的專題資料,該雜誌線上地址是:http://www.eslitebooks.com/reader。以下文字均为转载。

 導讀:林暐哲早年與臺灣獨立音樂有很強的聯繫,曾經為“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專輯擔任主唱、組成Baboo樂團發行《新臺灣》專輯,並製作陳明章專輯《下午的一出戲》。之後他進入“魔岩唱片”,先後製作楊乃文、陳綺貞、糯米團、李雨環等歌手的音樂作品,並且為莫文蔚、蘇慧倫等歌手創作歌曲,都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可以說在主流唱片市場很有成就。2004年,林暐哲成立“林暐哲音樂社”,先後製作、發行“蘇打綠”樂團的《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飛魚》,“夢露”樂團的《藍色》,範曉萱的Singles等單曲作品。

 林暐哲×林暐哲音樂社

沒有什麼是不行的,impossible都是自己給的限制

好讀:為什麼開始經營獨立廠牌“林暐哲音樂社”?這個廠牌有什麼近程或遠端的目標?

林暐哲:我在1996到2001年任職“魔岩唱片”的時候,就已經蠻“獨立”了。那時候“魔岩”的總經理張培仁先生,給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所以從簽約新人、製作音樂,到唱片企劃宣傳,各個環節我都很被尊重,也很積極地參與。那時候地“魔岩”,對我而言,是一個“半獨立廠牌”,在音樂上不斷推陳出新,楊乃文、陳綺貞、糯米團、李雨環都是我這個部門的藝人,直到2001年張培仁離開。

其實我現在在做的事情跟過去在本質上沒有多大的不同,只是現在連“名”、“利”都完全獨立,所以規模小了,剛好音樂的經濟環境也縮小了,我覺得時候到了,就沖吧!我們的目標就是做好音樂,不同類型的音樂,打開臺灣流行音樂的可能性。近期的目標是小蝦米努力求生存,遠程的,就是要博大鯨魚。

好讀:對於旗下的創作者,您同時扮演“製作人”的角色,這與臺灣許多獨立音樂完全由創作者或樂團DIY略有不同,談談您的角色。
林暐哲:與其說我扮演“製作人”,不如說我扮演的是“品質管理人”。我一直很懷疑獨立廠牌的創作者連專業的錄音都自己DIY這件事。雖然錄音技術數位化和電腦錄音門檻降低讓很多人很快就可以上手,但這樣的工作方式會讓好的創作者分心,沒有辦法把焦點集中在創作好的音樂上,加上沒有經驗,錄音品質、水準都不高。我希望我們公司的創作者可以專心把音樂跟表演做好,大家分工,合作愉快。至於我比較不熟悉的經理人部分,我正在拼命學習,現在公司最弱的,就是經理人這一環。

好讀:為什麼選擇經營“蘇打綠”、“夢露”這樣的年輕樂團“與他們合作,和與楊乃文、陳綺貞、李雨環、糯米團等人合作有否不同”

林暐哲:選擇“蘇打綠”、“夢露”,跟我當年選擇楊乃文、陳綺貞她們一樣,關鍵是我的眼光,和他們的才華,這都是主觀的認定。音樂上我從不相信客觀這回事,一客觀就離“心”很遠。我完全就是喜歡、欣賞他們的才華和人,然後給他們一個可以發揮的空間。“蘇打綠”和“夢露”就是我很喜歡的新血。如果還有別的原因,那就是緣份了。硬要說有什麼不同,就是以前在合約上簽字的是我背後的老闆,現在,則是我自己。

“蘇打綠”是2003年我無意間在“海洋音樂祭”非競賽小舞臺看到的,“夢露”是2004年,我朋友介紹我去“河岸留言”看他們的表演。這兩個團我碰面聊天之後都很喜歡他們的人,所以決定下得很快。我跟範曉萱在“魔岩”時期就想合作了,我很欣賞她音樂上的大膽跟天分,我們原來就是好朋友。

好讀:你們目前的發行多采單曲形式,玩弄同一首歌的多種版本,與其他獨立廠牌發行創作者的概念專輯方式很不一樣,為什麼這樣做?

林暐哲:有幾個原因,第一,我自己是買CD的樂迷,從這個角度想,沒有知名度的新人單曲,讓買CD的人可以花較少錢去試試看,不好聽損失也不大,好聽就繼續等待、觀察。

第二,從製作的觀點,創作者比較不會有一定要寫完、編完、錄完十首歌才發片的壓力,這樣做音樂比較快樂。比較快樂之後就比較有創意,各式各樣的想法和版本就出現了,做的人爽到,買的人也開心。

好讀:你們的銷售通路幾乎都是非傳統的咖啡店、網路通路,宣傳的方式則經常是現場演唱,這和您對臺灣音樂環境的觀察有關嗎?

林暐哲:我猜想我們的唱片擺在一般通路會被忽略,因為我們沒有預算做購買性的媒體宣傳,而賣不好反而會有反效果。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現場演唱當場販售的效果最好,其他方式則都還在亂想、亂試,邊生存邊找活路。

目前我對於消費者的相象,還是年輕的學生和網路使用者居多。

好讀:你們的網站留言版關於獨立音樂的訊息非常豐富,也開放許多樂迷的討論空間,似乎相當有意識地經營某種聽眾社群?

林暐哲:我認為音樂和網路本質上都是跨國界的,卻也都會形成奇妙的獨立社群,就像交友網站一樣,因為無聊、好奇、寂寞而成群結隊,最後變成各式各樣的組合。音樂也需要成群結隊,就看你加入的是那一隊。我想要透過網路傳播我認為好的音樂,如果有人也覺得他們是好音樂,那就來加入,留言版這種東西沒辦法強迫,也管理不了,自然就有人會去“經營”。我倒是會一直增加及更新網站的內容。

好讀:您認為當下的音樂環境是否適合獨立廠牌發展?這與“黑名單工作室”或“Baboo”的時代有什麼不同?

林暐哲:臺灣獨立廠牌的發展從80年代的“水晶唱片”到現在已經二十年了,其實在國外五大唱片公司進入臺灣之前,臺灣哪一家唱片公司不是獨立廠牌?現在比起從前,玩音樂的年輕人多了,但成名、賺錢的機會少了,音樂更多樣化了,唱片市場卻萎縮了;所以“海洋音樂祭”、“野台開唱”會吸引大量年輕人去參與,但這些人卻不大願意花錢買CD,主要是整個環境讓他們覺得不值得,也不需要。

對於這種現狀有人很看衰,有人看到機會。我認為要做就要先相信,相信自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壯大,這是獨立廠牌的關鍵,這樣才會跟傾向用數字思考的大唱片公司有差別。“黑名單”和“Baboo”就是一個過往的例子,證明主流唱片也可以做不一樣的音樂,沒有什麼是不行的,就像最近adidas的廣告標語說“impossible is nothing”,impossible都是自己給的限制。

好讀:您最近參與過的主流作品是什麼?您覺得主流音樂市場和獨立音樂的距離何在?您如何看待獨立音樂的精神和貢獻?

林暐哲:近期做的是Makiyo、劉若英,去年則有張惠妹、徐若瑄、洛客班、林嘉欣、丁文琪。如果從我的角度及觀點去看,製作本身的品質差距不大,都有一定的水準。我是不斷提供想法刺激歌手的製作人,但我能參與的就只是製作,所以有些歌是我不喜歡的,但我要把它們做到我自己不討厭,有些是歌很喜歡,但看到包裝,常覺得不可思議。當然其中會有一些我很喜歡的作品。前面說過,我從不相信音樂是客觀的,對我而言音樂就是“好聽”、“不好聽”、“聽不懂”三種。我認為獨立音樂最珍貴的就是做自己覺得好聽的音樂,因為獨立,沒人管你,所以比主流多了很多空間跟可能性,這些東西就是獨立音樂的精神和貢獻,此外,我不相信舉旗子、喊口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daseyu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